2025年新SUV对比: 长安UNI-Z战舰版VS宋Pro超越型

  • 2025-07-07 11:29:29
  • 163

本次对比的长安 UNI-Z PHEV 2025 款智慧新蓝鲸 125KM 战舰版与宋 Pro DM 2025 款第二代智驾版 DM-i 75KM 超越型,均定位紧凑型 SUV,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形式,于 2025 年 2 月上市。

两车官方指导价分别为 12.49 万、11.28 万。在续航方面,长安 CLTC 纯电续航 125km,宋 Pro 为 75km;动力上,长安电动机功率 158kW、扭矩 330N・m,宋 Pro 电动机功率 120kW、扭矩 210N・m。车身尺寸上,长安轴距 2795mm,宋 Pro 为 2712mm。配置层面,二者均配备 L2 级辅助驾驶,宋 Pro 车外摄像头、超声波雷达数量更多。整车保修方面,长安为 3 年或 12 万公里,宋 Pro 是 6 年或 15 万公里。两车在续航、动力、空间等方面各有特点,消费者可按需选择。那么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看看哪款车更值得买?

新款长安 UNI-Z 前脸采用家族化统一设计语言,整体布局规整且具辨识度。车头以倒梯形格栅为视觉中心,轮廓线条硬朗,内部采用 L 形点阵式装饰元素,通过规律性排列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,中央镶嵌长安品牌 V 字徽标,强化品牌标识性。两侧配备修长的 LED 头灯组,灯体造型简洁,与格栅边缘衔接自然,横向拉伸前脸视觉宽度。前保险杠区域采用分层式结构设计,下方保留功能性进气开口,整体线条流畅,各部件比例协调。前脸通过倒梯形格栅、点阵装饰、LED 头灯等元素的组合,呈现出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,符合紧凑型 SUV 的主流审美取向。

比亚迪宋 Pro DM-i 的前脸设计展现了比亚迪王朝网家族最新的 "龙颜美学" 与新能源设计语言的深度融合。新车采用封闭式格栅与贯穿式镀铬饰条的组合,将传统燃油车的大嘴造型转化为更具科技感的扁平化设计。中央镀铬饰条横向延伸至两侧大灯组,形成类似 "龙须" 的视觉张力,饰条下方嵌入 "宋" 字篆体标识,强化品牌辨识度。前保险杠两侧的导流槽采用立体切割工艺,配合黑色钢琴烤漆饰板,既优化了空气动力学性能,又为前脸增添运动气息。

矩阵式 LED 大灯组采用全透镜设计,内部集成自动大灯、自适应远近光等功能,灯腔内部通过熏黑处理与镀铬饰圈形成对比,日间行车灯采用 "龙爪痕" 造型,夜间点亮时呈现独特的动态光效。引擎盖上方四条隆起的筋线向下延伸,与前保险杠的折线形成立体视觉效果,有效降低风阻系数至 0.29Cd。前格栅下方保留了贯穿式进气口,采用蜂窝状黑色中网设计,在满足发动机散热需求的同时,通过哑光镀铬边框提升精致感。和五菱星光S PHEV的 外观设计相比 你们觉得哪款车的外观更好看一些。

长安 UNI-Z PHEV 车身尺寸为长 4730mm、宽 1890mm、高 1660mm,轴距 2795mm,呈现紧凑型 SUV 的标准体量。侧面线条以简洁流畅为基调,车顶线条从 A 柱延伸至 C 柱后小幅下倾,配合 C 柱区域的黑色处理,营造出悬浮式车顶的视觉效果。车身腰线从前轮拱贯穿至尾灯,塑造出立体的侧面轮廓。车门采用平开门设计,标配车顶行李架,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。前后轮距均为 1603mm,搭配 225/55 R19 规格的铝合金轮毂,轮毂造型采用多辐式设计,增强运动感。整备质量 1720kg,满载质量 2150kg,油箱容积 51L,行李舱容积 638-1425L,侧面整体比例协调,展现出稳重与动感兼具的设计风格。

宋 Pro DM 车身尺寸为长 4735mm、宽 1860mm、高 1710mm,轴距 2712mm,相较前者车长与车高略有增加,宽度和轴距略短。侧面线条以舒展平缓为主,车顶轮廓平直,配合传统的 C 柱设计,营造出稳重的家用氛围。车门同样采用平开门形式,标配车顶行李架,铝合金轮毂规格为 225/60 R18,尺寸略小于前者。前后轮距均为 1565mm,整备质量 1670kg,满载质量 2045kg,油箱容积 52L,行李舱容积 407-1430L。侧面通过简洁的水平腰线连接前后灯组,车窗比例适中,整体造型偏向大气均衡,符合比亚迪王朝系列的经典设计语言,展现出家用 SUV 的稳健风格。

内饰方面,长安 UNI-Z PHEV 采用家族化 “T” 字形布局,整体风格偏向简约科技。配备 10.25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与 14.6 英寸中央触控屏,搭配平底式多功能方向盘及电子换挡机构,营造出数字化座舱氛围。内饰材质以仿皮为主,标配运动风格座椅,主驾驶位支持电动调节,部分配置提供前排座椅加热 / 通风功能。车内配备 31 色氛围灯、可开启全景天窗及电动尾门,兼顾舒适性与氛围感。

配置层面,该车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(含全速自适应巡航、车道居中、自动泊车等),配备 6 个车外摄像头、5 个超声波雷达及 5 个毫米波雷达,辅助驾驶芯片算力达 84TOPS。智能互联方面,支持 OnStyle 车载智能系统、HUAWEI HiCar 手机互联、4G 网络及 OTA 升级,标配内置行车记录仪、原厂 ETC 及 3.3kW 对外放电功能。整车保修期限为 3 年或 12 万公里,电池组提供首任车主终身质保。

宋 Pro DM 内饰采用比亚迪家族化设计,布局简洁实用。配备 10.25 英寸全液晶仪表与 12.8 英寸自适应旋转中控屏,搭配皮质多功能方向盘及电子挡把,整体风格偏向家用温馨。座椅材质为仿皮,主驾驶位支持电动调节,后排座椅支持 40:60 比例放倒,行李舱容积可扩展至 1430L。车内标配可开启全景天窗、电动尾门及双区自动空调,后排配备独立出风口与 PM2.5 过滤装置。

配置方面,该车搭载 DiPilot 5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配备 12 个车外摄像头、12 个超声波雷达及 5 个毫米波雷达,支持全速自适应巡航、车道保持及主动刹车等功能。智能互联依托 DiLink 系统,支持 5G 网络、手机蓝牙 / NFC 钥匙及 3.3kW 对外放电,标配语音识别、OTA 升级及行车记录仪。整车保修期限为 6 年或 15 万公里,电池组同样提供首任车主终身质保,在基础配置与耐久性保障上更具优势。

以 170cm 身高体验者为例,长安 UNI-Z PHEV 前排调整至标准坐姿后,头部空间约 1 拳 2 指(含全景天窗遮阳帘厚度),横向宽度 1890mm 带来充裕的肩部空间,无压抑感。后排腿部空间达 2 拳有余,得益于 2795mm 超长轴距,膝部与前排座椅间距宽松;头部空间约 1 拳 1 指,因车顶线条轻微下倾,后排中央乘客头部空间略窄于两侧。座椅支撑性偏运动风格,座垫长度适中,对大腿承托充分,后排座椅靠背角度可小幅调节,长途乘坐舒适性较好。中央地板凸起高度约 8cm,中间乘客需屈膝乘坐,更适合短途应急使用。整体空间布局均衡,前后排横向宽度优势明显,适合注重腿部空间的用户。

宋 Pro DM 凭借 4735mm 车长与 1710mm 车高,为 170cm 体验者提供了舒展的乘坐空间。前排头部空间约 1 拳 3 指(无天窗遮挡区域),纵向高度优势明显;后排腿部空间约 1 拳 3 指,虽轴距 2712mm 略短于前者,但座椅位置设计靠前,实际膝部空间表现均衡。头部空间达 1 拳 2 指,垂直高度充裕,配合平直车顶线条,后排中央乘客头部空间与两侧接近。座椅填充偏柔软,座垫倾角平缓,大腿承托适中,后排靠背角度固定但倾斜度合理,适合日常家用。中央地板凸起高度约 5cm,中间乘客脚部可自然放置,短途三人乘坐兼容性更好。整体空间侧重垂直高度与实用性,适合对头部空间敏感的用户。

动力方面,长安 UNI-Z PHEV 搭载 1.5L 自然吸气发动机 + 电动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,发动机最大功率 72kW(98Ps)、最大扭矩 125N・m,电动机最大功率 158kW(215Ps)、最大扭矩 330N・m,系统综合动力输出强劲,官方百公里加速 7.4 秒,优于多数同级车型。CLTC 纯电续航 125km,支持 0.5 小时快充(30%-80%),综合续航里程达 1200km,兼顾日常纯电通勤与长途出行需求。底盘采用前麦弗逊 + 后多连杆独立悬挂组合,驱动形式为前置前驱,悬挂调校偏运动化,路感反馈清晰,过弯侧倾抑制较好,但对细碎颠簸过滤稍显直接,适合偏好驾驶操控的用户。

宋 Pro DM 搭载 1.5L 自然吸气发动机 + 电动机的插电混动系统,发动机最大功率 74kW(101Ps)、最大扭矩 126N・m,电动机最大功率 120kW(163Ps)、最大扭矩 210N・m,系统动力输出偏向平顺线性,官方百公里加速 8.3 秒,更适合日常家用场景。CLTC 纯电续航 75km,支持慢充,馈电状态下 WLTC 油耗低至 4.85L/100km,燃油经济性突出。底盘结构同为前麦弗逊 + 后多连杆独立悬挂,悬挂调校侧重舒适性,对路面颠簸过滤充分,通过减速带时冲击感柔和,但高速过弯时悬挂支撑性略逊于长安车型。整体动力与底盘表现均衡,适合注重平顺驾驶与低使用成本的消费者。

长安 UNI-Z PHEV 与宋 Pro DM 均以插电混动紧凑型 SUV 为核心定位,但在产品特性上呈现显著差异化。长安 UNI-Z PHEV 凭借 125km 纯电续航、更强的电机性能(158kW/330N・m)及 2795mm 超长轴距,在长途续航、动力输出与乘坐空间(尤其后排腿部空间)上具备优势,适合对性能与空间有更高要求的用户;其运动化底盘调校与科技感内饰,也更贴合年轻家庭或偏好驾驶体验的消费者。

宋 Pro DM 则以 7.48 万起售的价格门槛、6 年或 15 万公里整车质保(优于长安的 3 年或 12 万公里)及更低馈电油耗(4.85L/100km),在性价比与使用成本上更具吸引力;舒适化底盘调校、宽裕的头部空间及均衡的家用设计,使其成为注重经济性与日常通勤的务实之选。

两车无绝对优劣之分,建议消费者结合自身对续航里程、动力需求、空间偏好及长期使用成本的考量,优先试驾体验后再做决策。